说起五代十国那段历史,用一个字形容最贴切,“乱”。军阀割据正规股票配资线上,皇帝像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今儿个登基称帝威风凛凛,明儿个也许就身首异处。我们今天要聊的主角郭威,他的传奇人生就从这个极其混乱的大染缸里起步。
不过这起步嘛,可实在不怎么光鲜。要是用现代的话讲,那绝对是草根中的草根。公元904年,他出生在邢州尧山(今河北隆尧县),打小命就不好。
父亲在他年纪还小的时候就意外去世了,接着抚养他的娘亲也没能陪伴他长大,早早撒手人寰。小小年纪就成了孤儿的郭威,没了依靠,真可以说是家徒四壁、衣食无着。为了活下去,这孩子不得不投奔到姨妈家寄人篱下。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一点不假。郭威长得身材高大,力气过人,但这身板一开始并没用在正途上。
展开剩余89%在那个年头,活路实在太窄了。为了填饱肚子,他年少时就干上了那个时代高风险却也来钱快的“行当”,贩卖私盐。这在当时可是朝廷严格禁止、严厉打击的买卖,但郭威天生有种不服输的野性,加上一身好力气,胆大心狠,渐渐在那一带闯出了一点“恶少年”的名声。
传说他脖子上纹了一只麻雀,因此还有个外号叫“郭雀儿”。这段经历虽不光彩,甚至可能沾点血腥,但在那样残酷的生存环境下,也磨练出他过人的勇气、机变和一股子混迹底层的狠劲儿。
乱世求存,拳头和胆量有时比书本知识更实在。郭威的底层经历,让他深深了解民间疾苦,也让他学会了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如何应对,这种特质在他后来的人生中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不过当时,谁也看不出这个粗豪的私盐贩子能有啥大出息,更不会想到他日后会穿上龙袍。
命中的贵人在潞州(今山西长治),命运给郭威安排了一位极其重要的引路人,她就是柴氏。
这个柴氏可不是寻常人家的女子。她原本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嫔御,虽然未必最得宠,但也在那深宫后院生活过。庄宗在兵变中被杀后,继位的明宗李嗣源还算仁厚,决定将一批未曾生育的宫人遣送出宫,各回各家,柴氏也在其中。
她的父母得知消息,自然是从家乡兴冲冲地赶到黄河边的驿站来接女儿团聚。然而,正是这次回家路上的驿站歇脚,意外地改变了两个人的一生,甚至可以说改变了后来的历史走向。
那天黄河岸边下着倾盆大雨,一行人被迫在驿站暂避。就在等雨停的当口,柴氏无意间看到一个身材魁梧的大汉经过客栈门前。
这人衣裳破旧,浑身湿透,一副落魄相,但从他高大的身形和无意中显露的气概里,柴氏敏锐地察觉到一种不同于常人的英武。她立刻拉住身旁的店家,指着那人问道:“门外那位是谁?”店家看了看说:“哦,他啊,就是本地一个马步军吏,叫郭雀儿的。”
柴氏听罢,二话不说,转头就对父母说:“爹、娘,我决定不跟你们回去了。我要嫁给这个人。”
这对柴氏的父母来说简直是晴天霹雳!他们历经艰辛把女儿接回来,女儿好歹是皇帝后宫出来的人,身份贵重,不说找个豪门大户,总得找个正经体面的人家吧?结果女儿竟然看中了一个破落户军汉?还是个脖子上纹着雀儿的?
父母百般不解,苦苦相劝,说:“闺女啊,你以前可是侍奉过天子的人,再怎么不行,至少也得嫁个节度使那样的高官吧?怎么就非要跟了这个穷小子?”
柴氏的回答斩钉截铁,显示出了惊人的眼光和魄力:“父母不必多言,女儿心意已决。我看此人虽处微末,然骨相非凡,将来必至极贵!与其攀附那些未知数的豪强,不如现在就押宝在他身上。”
她不仅坚持己见,甚至还拿出了自己出宫时带出来的大笔积蓄,分了一半给父母作为答谢养育之恩(这钱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足有数千万之多),表明决心,另一半则牢牢抓在自己手中作为日后资助丈夫的本钱。
就这样,柴氏这位身份特殊而又眼光独到的寡妇,力排众议,坚定地投入了郭威的怀抱。这桩婚事,对当时还在底层挣扎的郭威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巨大馅饼。
柴氏带来的巨额财富,一下子解了郭威的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柴氏的眼光、见识和在皇宫中历练的处事能力,对于当时只有勇力、性情粗野的郭威而言,是一笔极其宝贵的“战略资源”。
她成为郭威生命中第一个重要的谋士和导师,开始有意识地点拨、规劝、规范他的行为举止,让他明白光靠蛮力不行,要学会收敛锋芒,懂得人情世故,要像个真正的英雄那样行事。
柴氏的引导和丰厚的资金支持,极大地改善了郭威的境遇,提升了他的生活圈子和精神境界。
可以说,郭威能从一介草莽真正走向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柴氏的慧眼识人和倾力扶持起到了决定性的奠基作用。这位深谋远虑的女子,不仅是郭威的妻子,更是他命运的分水岭。
她为郭威打开了通往军队中上层、通向权力中心的第一扇大门。
年过半百的黄袍加身郭威的军事才能在乱世中迅速崭露头角。后汉高祖刘知远对他极为倚重,不仅因其作战勇猛,更因他治军有方,与士兵同吃同住,赏赐全部分给部下,自己常年穿着粗布短衣,这种作风让他在军中积累了极高威望。
948年,河中节度使李守贞联合赵思绾、王景崇发动“三镇叛乱”,后汉政权危在旦夕。隐帝刘承祐派郭威平叛。面对李守贞的坚固城防,郭威采用“围而不攻,耗尽其粮”的策略,筑堡垒、挖壕沟,硬生生将叛军困到粮尽人疲,最终李守贞自焚,其余二镇投降。
此战过后,郭威升任邺都留守兼天雄军节度使,掌控河北兵权,却也埋下了猜忌的种子。
刘承祐登基时仅18岁,性格多疑,身边聚集了苏逢吉、李业等佞臣。他们不断挑拨:“郭威功高震主,不除必为大患!”
950年,隐帝突然下密诏,命亲信诛杀郭威及其心腹王峻、王殷等人。密诏被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截获,他连夜将消息透露给王殷,王殷又飞马报至邺都。
生死关头,郭威的谋士魏仁浦献计:伪造诏书,将“杀奸臣”改为“杀诸将”,当众宣读后,全军激愤,高呼“清君侧”!郭威顺势起兵,直扑开封。
隐帝闻讯,竟将郭威在京亲属全部处决,包括襁褓中的幼子,并派大将慕容彦超率军阻击。两军在刘子陂决战,汉军一触即溃,隐帝逃亡途中被亲信郭允明所杀。
郭威入京后,并未立即称帝。他先拜见李太后,假意拥立徐州节度使刘赟(刘知远之侄)为帝,自己则率军北上“抵御契丹”。
行至澶州时,戏剧性一幕上演:将士们突然哗变,撕下黄旗披在郭威身上,山呼万岁!史载郭威“被迫”接受拥戴,随即回师开封,逼太后授其“监国”之权。
次年正月(951年),47岁的郭威正式称帝,建国号“周”,史称后周。这场兵变,成为十年后赵匡胤“陈桥兵变”的模板,当时他正是郭威帐下亲兵。
患难情缘郭威的婚姻在五代极为特殊:四位妻子皆是寡妇,且都在他微末时结缘。第一位柴氏(后追封圣穆皇后)的故事前文已详述,她以宫廷积蓄资助郭威从军,并引导他收敛锋芒,堪称人生导师。
第二位杨氏原是平民妻,丈夫早逝后携子艰难度日。郭威早年驻守太原时与她相识,因同情其遭遇而迎娶,视其子如己出。杨氏病逝后,郭威又娶了第三位妻子张氏。张氏出身官宦之家,前夫是镇守边疆的武将,战死后家族没落。郭威敬重她持家有方,常托付家事。
最坎坷的是董氏。她本是下级官吏之妻,因战乱流离至洛阳,丈夫死于劫匪。郭威任枢密使时偶遇她卖绣品维生,得知其身世后慨叹:“乱世女子求生尤难”,遂纳为侧室。
董氏通晓文书,成为郭威处理政务的助手。令人痛心的是,刘承祐灭门郭氏时,张氏与董氏均在开封,二人与郭威子女一同遇害,仅柴荣(柴氏侄,过继给郭威)因镇守邺都幸免。
称帝后,郭威追封四人为皇后,终身未再立后。后世学者评其婚姻:“不以贞节论女子,唯以患难见真心”,在视寡妇为“不祥”的时代,郭威的选择展现了罕见的人性温度。
一代明君的遗产郭威在位仅三年零一个月,却为五代乱世注入清流。他深知民间疾苦,称帝后第一道诏书便是废除“牛租”,后梁朱温征淮北时强借民牛,此后六十余年竟要农民为早已不存在的牛交租。
他又将官田分给佃农:“耕者得其田,方肯出力”,短短一年新增纳税农户三万。更令百姓称道的是刑罚改革:废止“凌迟”“族诛”等酷刑,规定罪不及孥。
宫廷的节俭尤为惊人。他当众砸碎宫中玉器珍玩,对群臣直言:“朕生于寒微,岂敢盘剥百姓自求奢靡?”
甚至临终前叮嘱养子柴荣:陵墓用瓦棺纸衣,不置石人石兽,仅雇30户农民守陵,以免劳民伤财。这种身体力行,彻底扭转了五代军阀纵欲无度的风气。
对外策略上,他以柔克刚化解契丹威胁。辽军入侵时,他亲征至澶州却按兵不动,派使者以丝绸茶叶交换战俘,暗中收编流民组建边防军。契丹见无隙可乘,终退兵而去。
954年正月正规股票配资线上,郭威病逝于汴京,终年51岁。养子柴荣继位后,延续其政策,开创“显德之治”,为北宋统一奠定根基。史家欧阳修评价:“周太祖虽起于兵革,然仁恕爱物,五代之明君也!”
发布于:山东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期货配资_期货配资交易_期货配资门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