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次关于“女性主义”的小型答疑,是一位高中女生 邹艾叶的来信,和辩手、管理咨询从业者 庞颖给她的回信。
这封发到我们信箱的邮件署名 “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她在成长中渐渐有了女性主义意识,却时常因父母言行中流露的性别局限感到错愕、不安,不知道该怎么面对和处理。
我们意识到这封信非常重要,新一代的女性(其实也包括男性)成长在女性主义兴起的年代,她们产生困惑并提出问题,是特别好的交流时机。
这种“错位感”不止存在于代际之间,也不止存在于一个女性不同的成长阶段之间。我相信很多年轻朋友都曾有过困惑,自己其实并不清楚, 究竟怎样做才算是一个足够“进步”、足够“彻底”的女性主义者?
展开剩余90%你会发现,相比理论,我们的行为往往是滞后的。比如一些下意识的性别分工,又或是,不自觉对女性道出的那些“有毒的赞美”。
这之间,边界是模糊的,路径是不明晰的。
我们邀请了庞颖给她撰写这封世相回信。我们希望仰仗她的经历、知识和表达,不只是安抚一个无措的青少年,也是一系列对各个年龄的人都有价值的探讨:
为什么我们渐渐接受了更平等的性别理念,行为却总是跟不上?
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者存在标准吗?
为什么我们渐渐接受了更平等的性别理念,行为却总是跟不上?
一个“完美”的女性主义者存在标准吗?
我们需要为自己,或是身边亲近的人不够“女性主义”而烦恼吗?
我们需要为自己,或是身边亲近的人不够“女性主义”而烦恼吗?
女性主义从来不是凝固的标签,不是划分你我的“辩题”。它可以是一种在流动和碰撞中渐渐达成的共识,是每个人都要寻找自己答案的过程。这次的“答疑”,或许是一个让共识汇流的入口。欢迎你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答案。
以下是来自她们的往复信件。
如果你也想给我们写信,请查收信箱地址: xsxdzlx@thefair.net.cn
新世相内容团队
世相君:
您好,我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一个女生。
事情是这样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有了女性主义的意识,越发发现身边很多性别刻板印象的现象的存在。 但是最近,最让我接受不了的一件事情,就是我的……父母也有刻板印象,甚至非常严重。我父亲甚至有时候会说出那种“女的干事儿就是墨迹”或者“女司机怎么怎么样怎么怎么样”的话,也会有那种很说教的语气,有时候会听的我直皱眉头,而我母亲也没有过什么表示。
之所以这件事情对我冲击这么大,我想是因为从小到大我都自认为生活在一个很开明的家庭里,我也很幸福,我的父母对我都很好很好,他们也都是很好的人,但是有一瞬间他们的形象裂了一个缺口,让我很无措很无措。
可能是我太敏感了吧,我很想去质问他们,但是又没有胆量。其实曾经我也侧敲旁击地谈论过这件事情,但似乎没有什么效果,他们甚至会认为女性主义这件事情很极端。
我明白这是时代局限性所带来的刻板观念,我也知道这很难改变,甚至没有改变的打算。因为这对于我很困难很困难,或许等我再长大很多以后,才会和他们正面谈论这件事情吧……
所以我想,我只要坚持做好我自己就好了,只要我自己不被同化就好了,但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面对这件事情,虽然这件事很小,但我真的很难受很难受,还有一点点的膈应……
我到底该怎么对待这件事情呢?
邹艾叶
你好呀~
首先,恭喜你开始有了女性主义意识。对于一个女性来说,拥有这样的意识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有主体性,少一些来源于外界或者已经内化了的自我设限,是过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的开始。
你在信里谈到,你发现一向开明的父母也有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这对你的冲击很大,想要听到一些关于如何对待这件事情的建议。
● 你并不孤单。
我相信,遇到过这种情况的女孩子并不少见。
用我自己举例,我的父母也是开明的父母,从我小时候他们就很支持我,很爱我,也给了我很多自由。但是,有时他们也会说出让我感到不适的话。比如,有次我们一家三口去饭店吃饭,停车场有一辆车一直倒不进去车位,我爸脱口而出,“真笨,这车不是男司机”。后来,他发现那是个男司机,赶快找补,“哦新车”。
再比如我爸曾经跟我唯一的堂弟(我这代唯一姓庞的男性)说:“别看你的姐姐们挺厉害的,以后老庞家的财产都是你的”。
你并不孤单,这不是只有你一个人需要面对的处境。先给你一个拥抱~
● 有这些陈旧的观念不见得是个体的错误,我们批判这些观念也不是在针对个人。
这些观念不但有时间和历史给予的惯性,还有很多当今仍然存在的系统给予的温床。
比如,农村的宅基地习俗,导致房子“传男不传女”;这助长了很多人的一种观念,生男孩要给他准备房子,生女孩不用,也就是财产要更多地传给男性。男性是家庭财产的继承者和拥有者,而女性的角色是嫁入某个家庭,“嫁”和“娶”的意涵不一样,有主次之分。
再比如, 《事业还是家庭》这本书里面说的,现有的职场设计是贪婪的工作,一个人可以做到随叫随到会有超倍数的回报。举个例子,50% 精力放在工作上只能有 1 万的工资,100% 的精力放在工作上才有可能获得 5 万的工资。两夫妻如果每个人花 50% 的时间分担家庭里的工作,那总工资只有 2 万,如果丈夫专注工作把所有家庭里的工作的都给妻子,那家庭总收入会是 5 万。而且,因为针对女性的刻板印象在职场中还是很常见的,所以最大化家庭收入的办法是男主外女主内。
这些例子都告诉我们“重男轻女”是盘根错节的,现有的很多系统的底层设计逻辑包含了男主外女主内、男性强大女性柔弱等刻板印象。所以这些系统在运行的时候就会让女性处在不利的地位。
比如,那些需要没日没夜加班和出差的工作可以存在这么多年,就是假设了家里有一个妻子可以照顾一切;那当一个女性想要做这样的企业高管时就也需要她的伴侣专注家庭,而愿意做“家庭主夫”的人还是少数,那一个有家庭的女性想要做这样的工作就要付出很多额外的努力、克服许多额外的困难;这样就助长了民间“女性不适合做高管”的刻板印象。
我说了这么多意思是,这是一个习俗性问题、系统性问题,所以我们不怪罪个体,我们要联合个体一起改变系统。你的父母会有这样的刻板印象,也不代表他们是恶人,他们只是普通人。但,同时,这也代表了,当我们批判和反驳这些刻板印象的时候,我们针对的也不是他们个人。
我为什么要强调这不是针对个人呢?因为如果批判是针对个人,那我们可能不忍心批判,提到这些事的时候也更容易上头,容易张不开嘴甚至容易难受想哭;如果是针对个人,那被批判的人也容易被激起防御性,这种防御性会激起很多不分是非黑白地对自己面子的保护。所以我们要强调,这不是针对个人。
其实不止是父母那一辈,有很多年轻人也不见得就准确地了解女性主义。现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也是鱼龙混杂,有很多恶意地泼脏水,也有很多不知其所以然的糊涂。
我是 2017 年去读的研究生,因为选修了一门《性别心理学》,第一次了解到了女性主义的视角。我开始意识到很多以前觉得理所当然的事情都是刻板印象。
比如,我以前看《爸爸去哪儿》,他们对待男孩子和女孩子非常不一样,比如说,男孩子跌倒了大人就会鼓励他们坚强,而女孩子跌倒了他们就会鼓励男孩子去照顾女孩子。怎么说呢,就是从小就把男性往强壮、强大的照顾者方向去培养,把女孩子往更柔弱的被照顾者方向去培养。那当这个社会或某个公司需要人去挑大梁的时候,这种刻板印象就会导致人们觉得男性更合适。
我自己曾经也内化了这种刻板印象且不自知。比如说,我以前一直觉得我应该找一个比自己更强的老公,比如说事业层面、比如说日常的抗压能力和决断力之类的,所以有人给我介绍对象时,我会看不上那些不如我的人。我没有想过为什么,未经深思熟虑,但就是这么认为,后来才意识到这也是一种“男强女弱才是幸福模版”的刻板印象。这是不对的。
我觉得真正的女性主义是意识到:在现代社会,男女在生理上的差别不构成表现上的差别。一个男性不因为是男性就应该怎么样,一个女性不因为是女性就应该怎么样,男女不符合各自的性别刻板印象完全没有问题。我们应该反思有哪些司空见惯的认知源于性别刻板印象。
对于正在阅读这篇回信的朋友们,如果你想对女性主义有更多的了解,推荐大家还是去阅读几本书,比如《看不见的女性》《第二性》《厌女》等。我觉得了解了女性主义的底层逻辑有助于我们去分辨日常会接触到的鱼龙混杂的信息。
● 我们得反驳,观念可以改变。
回到父母的问题。
我经常反驳我的父母,他们也在不断地改变。我也用自己的行动反驳了很多刻板印象,比如,女生到了高中学习就不如男生了吗?不可能,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排在我后面的男生都多的很,难道他们不是男的?我跟父母一起自驾游,我跟我爸都开车,我爸变道不打灯、各种危险驾驶,我也证明了我开车开得很好。
我觉得我们小时候父母在我们眼里仿佛是无所不能的存在,在我们长大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发现他们也是凡人也有缺点也有时代的局限性。最开始可能有一些信念崩塌,但一旦我们接受了我们和父母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是有优缺点的个体,我们会变得更平等,很多事情更容易谈了。再加上爱和开明的家庭基础,我觉得你有很好地开始这些对话的基础。
不要放弃你的爸妈,你没试过你怎么知道他们不会随着时代进步?因为我的社交媒体上经常提波伏娃,我爸自己买了一本书研究波伏娃是谁,虽然他偶尔还是会说一些很有刻板印象的话,没办法,真实的人就是有惯性,但真实的人也不是铁板一块,是可以改变的。
最近我的评论区有一个姐妹的留言:她说她想自己买房,她妈妈说不要买因为男的会买房,这个姐妹就给她妈妈讲新的婚姻法,就是男的婚前买的房如果离婚了,女的分不到任何份额,女的结婚生娃了,如果离婚,女的没有自己的资产可能会落入很被动的境地。然后她妈妈就很认同。
还有一个姐妹的留言说她爸爸(一个追仔生了5个女儿的潮汕男)今年聚会的时候跟女儿们说,如果实在不想结婚也可以试管生一个(因为怕女儿老了没孩子没人照顾),她说她们几个姐妹在那里呱唧呱唧为她们的爸爸鼓掌。
确实还是要大声地表达,哪怕有争吵也要讲,改变真实地会发生。
我觉得如果你没办法一下子直接反驳他们的言论,你可以尝试从反驳一些社会上发生的事开始。或者,跟他们讨论你最近读的书,比如《看不见的女性》,都是非常客观的数据,没有情绪,都是事实。
祝你与父母的对话顺利!
庞颖
写在最后
「世相来信」不只想要成为一个“树洞”,还想要试着扮演一个“连接者”的角色——
我们会带着你们的来信,为它找到最合适的「回信人」。
他们可能是学者、创作者,也可能是另一个有所思考的人。它将不止是一声回音,一点抚慰,也会是一次讨论形成的开端。
因此,我希望你一如既往地写信,也希望你能在信中告诉我:
你对你自己的生活有什么困惑?你观察到周遭有什么新的故事或现象在发生?你在思考什么?
发来任何你想要讨论的现象、议题,以及原因。
我们会在每个月的月末或月初,用“世相来信”这个栏目,搭建一次这样的连接。
再次分享信箱地址:xsxdzlx@thefair.net.cn
期待你的来信。
晚祷时刻
不妨在评论区写下你给@邹艾叶的回信,
将各自的生命体验,
汇合进彼此起伏流动的世界。
期待回信,
也期待由你发起的新的来信。
↓↓↓
世相来信 vol.30按天配资平台
发布于:北京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专业期货配资_期货配资交易_期货配资门户观点